虽然陆地有了铁路,天空有了飞机,但是海路航运依旧在运输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船舶航运业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产业转型也就拉开了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攻坚的序幕。
尤其是研究结果已经证实,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江等地区,船舶港口排放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生态环境部曾发布数据表示,2015年,我国船舶排放二氧化硫规模已达78.8万吨,氮氧化物则为121.4万吨。
有鉴于此,我国提出,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建设绿色港口和绿色航运体系。从《大气污染防治法》,到《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再到《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等,政策支撑力度可见一斑。
强化船舶排放污染控制,已经成为“蓝天保卫战”旗帜下的重要工程,国家和地方都作出了积极部署。当然,目前船舶污染防治仍存在各类信息统计不足,排放控制区存在差距,船舶排放监管难度大,且区域联防联控水平还较低等问题。
已经有研究结果证实,船舶港口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在船舶排放污染控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待解的难题。针对目前船舶排放污染防治形势,摸清底细、提高油品、强化监管、科学监测等措施须进一步落实。
不过,业内人士已经指出,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监管方式的多元化,科技水平的进步,船舶排放污染控制工作的可行性将大幅提高。
就船舶排放污染底数不清而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就是一个绝佳的契机。一方面,逐步完善船舶污染排放种类、规模、频率、技术情况等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共享平台,精细化掌控数据变化。
船舶污染涉及交通、水利、环保等各有关部门,协同管制是大势所趋,而提高联合防控效率的前提就是信息共享。可以说,数据的管理,信息的传递是快速展开有针对性监管的重要基础。
除此之外,船舶港口污染监管能力强化以及船舶排放监测技术水平提升也很重要。例如,部分地区开展了船舶污染专项执法行动。再例如,一些省市利用无人机进行船舶大气污染监测,及时反馈信息,确保整改治理的时效性。
另外,从源头来看,船舶排放对大气质量的影响还可以追溯到油品质量。船舶发动机老旧,技术落后,船舶用油品质低,废气排放量大,都是可以从源头管控的因素。《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和《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已经发布,油品提升迫在眉睫。
改善船舶排放污染状况从提高燃油效率,加强油品抽检排查,打击劣质油非法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着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不仅是船舶,还有港口运输尾气排放也可以从清洁用油方面削减废气排放量。
由此延伸出来的另一个概念就是,清洁能源替代。船舶港口的绿色化已成定局,内河船舶推广天然气、生物柴油、电力等清洁能源的结果证明,水运清洁能源利用是可行的实施方案,具有良好的“气质”提升作用。
相关推荐文章: